Wednesday, May 28, 2008

Visiting a Teapal (2) 小鎮訪茶友之二

【第二回】

廣雲貢餅滋味重茶友情更重
普洱定義難為清品茶自心清

上回說到勞倫斯問山人還想喝什麼茶, 山人答曰"有什麼怪茶拿來試試!" 於是勞倫轉身進屋. 利用這個空閒, 山人起身活動一下, 這時的紺比爾小山鎮一片靜謐, 即將西下的斜陽從四周高大的樹木枝葉空隙間透射過來, 空氣在悄悄地轉涼.

門簧響處, 勞倫斯再次出現, 一手持一泥壺, 一手持兩包茶葉. 這兩包茶葉其一他說是香港人通常叫作「廣雲貢餅」的普洱熟餅(已掰開); 另一是一款水仙(此茶那天最終沒得時間品嚐, 勞倫斯分了我一些帶回家). 為什麼叫「廣雲貢餅」呢? 勞倫斯解釋道, 所謂「廣雲貢餅」就是用雲南普洱毛茶(常有拼配廣東茶菁)在廣東或香港壓製成茶餅, 再經過特殊倉儲而成的普洱熟茶(名字中的"貢"字不過是美化性的字眼). 從某種意義上講, 這類「廣雲貢餅」就是標準的或說是具有代表性的香港(廣東)普洱餅茶.


「廣雲貢餅」乾茶入壺

壺是一隻同類無名氏小泥壺. 其造型山人不敢恭維--尤其是壺蓋鈕部位, 顯得有些笨拙---不過勞倫斯似乎不以其為丑, 還說是新購得的一把, 尚未完全開壺. 看他用起來倒是蠻得心應手的!

洗茶兩次(勞倫斯洗茶一次之後徵詢我的意見, 並說他有時僅洗一次. 我要求再洗一次, 但說洗茶的水可以嚐嚐). 一至三泡湯色深濃. 口味與一般"人工渥堆"熟茶的醇厚甘滑有明顯不同. 湯質重且對舌有較直接的沖擊力(也許就是有勁兒); 略苦澀; 喉感略乾; 香氣中仍帶有典型"港倉味", 雖然這次的倉味明顯較上款"濕倉烏龍"能為山人所接受! 第三泡後出現明顯回甘. 溫飲湯甜.


三泡湯色: 氤氳茶氣初散, 湯液光影交映.

一邊品著這款「廣雲貢餅」, 二人一邊聊起關於怎樣定義普洱茶的問題. 勞倫斯認為, 只有這種經過入倉(先濕後乾)完成後發酵的普洱茶才能叫做[傳統意義的]普洱茶. 據他說在香港的茶商有各自的倉庫, 無論是用雲南茶菁還是拼加廣東茶菁壓製的茶餅第一步都要放入"地倉". 所謂地倉就是地下室或香港依山而建的樓房在山下一面的儲藏室中, 放置一年或長短不等時間, 中間翻倉, 然後取出再放置到乾燥儲藏室中(在乾燥儲藏室中的時間往往要達到濕倉存儲時的兩倍以上)--這就是所謂"濕倉"和"退倉". 但"濕倉"並非任其潮濕, 而是有人為控制, 必要時甚至需要灑石灰以減少濕度. 這樣經過倉儲陳化後的茶餅拿出來賣, 香港人才會喝. 因為, 根據中醫理論, 普洱生茶性烈, 有會傷害身體的顧慮而不宜飲用. -- 以上是山人轉述勞倫斯所講香港人對普洱茶的傳統或普遍觀念.

勞倫斯還說, 其他地方(如雲南和北方)不具備香港的倉儲環境, 因此無論多久的"自然陳化"也無法達到港倉所能達到的普洱茶狀態. 但似乎他承認七十年代雲南茶葉公司下屬國營廠家研製的"人工渥堆"普洱熟茶是"可以喝的普洱茶"!

--- 聽到這裡, 山人實再忍不住要發問: "那麼, 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壓製的生餅(未曾入倉時)就不是普洱茶了嗎?" (此處暫時不討論雲南小葉種茶樹產品是否普洱茶的問題, 因為山人認為至少就近而論大葉種對雲南茶樹種類而言更具代表性.) 就此疑問, 勞倫斯答說: "那些生餅在嚴格意義上只能算是製作普洱茶的原料階段"!

山人問: "那麼這種你認為的香港傳統普洱茶的歷史是從何時開始的呢?" 勞倫斯想了想說: "應該不會超過(二次大戰)戰前, 也就是三、四十年代左右." 查周紅傑的《雲南普洱茶一書》中也提到:
1940年, 中國茶葉公司開始在佛海茶廠(今勐海茶廠)生產"中茶牌"普洱茶, 此後雲南茶葉公司和廣東茶葉公司生產的(廣雲餅)普洱茶均使用這一商標作為外銷商標. (p.36)

以及
發水渥堆熟普洱茶由昆明茶廠1973年研製、下關茶廠1976年試製. 此前, 廣東亦從雲南調進原料生產發水熟普洱茶. (p.37)

看來, 廣東香港的普洱茶製作工藝對今天的人工渥堆普洱茶工藝是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

山人疑問: "那麼, 為什麼現在會有這麼多人極力主張普洱生茶也是普洱茶, 以致於因某一雲南地方官員發表"不能用普洱生茶忽悠老百姓"的言論而招致以石昆牧等人為代表的群起抨擊呢?" 山人與勞倫斯都認為, 這當中當然有新生代茶商利益和新的市場導向的因素, 同時對於普洱曬青生茶茶性的再認識, 特別是其對健康的益處的探究也是不容忽視的一個新方向.

然而不管怎麼說, 後發酵是普洱茶的最大特點 -- 在製茶過程中, 允許後發酵--不論是自然陳化還是人工熟化--的發生是現代意義上的普洱茶生產的目的, 這一點山人與勞倫斯達成共識.

我們知道, 2003年3月雲南省標準計畫局公佈的"雲南普洱茶定"義為:
雲南省一定區域內大葉種曬青茶經後發酵而成的各種產品. 發酵有兩個途徑: 一, 自然發酵, 從不加水, 放置陳化若干年後, 香港俗稱"原舊普洱茶"或"生普"; 二, 人工發酵, 加水渥堆, 出堆即稱"熟普".

--- 對此定義的批判與討論見石昆牧《經典普洱名詞釋義》.

我們也知道, 後來, 2006年雲南省又搞出了一個新的《標準》{1}. 該標準將普洱茶定義為
雲南特有的地理標誌產品, 以符合普洱茶產地環境條件的雲南大葉種曬青茶為原料, 按特定的加工工藝生產, 具有獨特品質特徵的茶葉. 普洱茶分為普洱茶(生茶)和普洱茶(熟茶)兩大類型.


此外, 網上還能找到其他"修正性"普洱茶定義, 如說
普洱茶是歷史以來形成的雲南特有的地方名茶. 是以雲南原產地的大葉種曬青茶及其再加工而成兩個系列: 直接再加工為成品的生普和經過人工速成發酵後再加工而成的熟普. 型製上又分散茶和緊壓茶兩類; 成品後都還持續進行著自然陳化過程, 具有越陳越香的獨特品質.{2}


山人認為, 雖然勞倫斯對香港倉儲的普洱茶產品的有所(或說過分)偏好導致其對普洱茶定義的狹窄化, 但如果考慮到七十年代初, 雲南幾家茶廠派人到廣東學習普洱茶後發酵工藝以及港澳地區為當時普洱茶主要消費地區的事實{3}, 就不難看出原來那種強調只有經過人工渥堆的熟茶才是普洱茶的理論(表現為早期的定義)其實不過是香港傳統普洱茶觀念(即只有入倉茶才是普洱茶)順理成章的翻版. 只不過, 這樣翻版之後掌握了人工渥堆這一新後發酵利器的雲南人就可以順理成章地將普洱茶回歸為雲南的地理標誌產品, 從而一雪向廣東香港人學習製作"普洱茶發酵工藝"的尷尬心態. 這倒很有點兒像老虎向貓學藝的寓言啊.

現在看來, 勞倫斯款待的這款「廣雲貢餅」雖並非什麼山人本來想要的"怪茶", 但山人真地很感謝他給俺上的這一堂歷史課[注: 勞倫斯的專業是中國晚清歷史]!

時間在輕鬆的壺盞交錯和專注的討論中很快地過去, 風吹到身上感到的涼意提醒我們傍晚的降臨. 五壺日本鐵壺燒開水泡的茶落進二人肚中, 這時也開始飢腸轆轆! 於是鳴金收兵, 回到屋裡交換了幾種茶葉樣品 --- 準備地說是山人(僅)用一款17年Lousia贈的老台灣烏龍(不平等地)換得勞倫斯的四種茶樣, 分別是:

  • 一款廣雲貢餅

  • 一款香港熟普洱散茶

  • 一款老水仙

  • 一款上次茶會品過的20年台灣老烏龍

然後二人去鎮上一家餐館吃飯(勞倫斯的女友加入), 謝謝勞倫斯的款待... 之後山人即打道回府.

.... 勞倫斯就要從小鎮搬走了, 期待在他們搬到美國更遠地方之前再能聚會!

====================

{1}相關網上資料
{2}相關網上資料
{3}相關網上資料

Saturday, May 24, 2008

Visiting a Teapal 小鎮訪茶友

【第一回】
震波遙感痛定思山人出遊訪茶友
小鎮鄉情紀念日烏龍茶老味崢嶸

5月24日, 週六, 美國陣亡將士紀念日(Memorial Day)長週末的第一天. 與勞倫斯約好到他那裡品茶.

從我這裡到他那裡開車要一個多小時. 中間有很長一段是一條橫越丘陵地貌的公路, 起伏不平, 時而上坡, 時而下坡--- 兩旁是典型的北美中西部鄉村景象, 還看到了幾塊牧場, 見到牛, 羊, 甚至一處放著南美洲駝羊(Llamas and alpacas)--這可是有些少見. 天空晴朗, 飄浮著白雲 -- 出門的好天氣. 好像又有很久沒有駕車遠行了, 雖然只有一個小時的路, 感覺卻很愜意.


【小鎮印象】
紺比爾(Gambier)小鎮除了那裡有個肯庸學院(Kenyon College)之外, 再沒有什麼值得一提的. 該鎮在沃農山市(Mt. Vernon)東約4英里半. 沃農山倒有點兒說頭兒, 因為那是喬治‧華盛頓的故鄉. 一條叫做科科星(Kokosing)的小河在這裡流淌而過. 因為今天是陣亡將士紀念日, 上午這裡大概舉行過活動, 所以我經過時還看到不少人群. 不過, 在肯庸學院暫居一年多的勞倫斯告訴我, 沃農山平時也是沒有什麼動靜的. 因此我在這樣的特殊日子訪問沃農山一帶倒也是不錯的機緣.

因為天氣好, 我們就在屋外擺下茶案. 勞倫斯首先款待的是一餅好像是叫什麼福壽堂的05年普洱生餅. 壺用的是一把很奇怪的小泥壺. 我感覺到第三泡茶味出來了, 於是我說"這茶不夠勁兒!" 值得一提是勞倫斯的這把泥壺: 不知是什麼泥, 低密度, 無款... 做成典型的"水平壺"的型式.



峰迴路轉. 第二壺勞倫斯亮出絕活: 一款老台灣凍頂烏龍! 壺也換成了一把朱泥四方八棱, 上雋《傷寒論》句, 另一面是凸雕山水, 意境別致. 茶杯用的是勞倫斯博客裡描述過的平日喝茶的彩繪人物大杯.


此茶頗令山人不能招架! 細觀乾葉, 但見深咖啡色條索卷曲的葉上薄薄地有一層幾乎看不到的白霜.


沖水洗茶兩遍後, 第一泡湯色深紅, 此後數泡湯色幾乎維持不改... 味呢? 照我的話說就是"有明顯霉味"! 勞倫斯也承認, 這款茶似可以稱之為"濕倉烏龍"! -- 也就是說, 此茶確在存儲中有一定程度的霉變 -- 但是, 是被認為可以接受的, 甚至 -- 按勞倫斯的話說 -- 是"喝著有勁兒"的茶!


接下來勞倫斯給我講了他對大陸和台灣烏龍茶區別的見解. 首先, 他認為在新茶階段, 台灣烏龍茶味道不及大陸(福建)正統烏龍茶, 特別是經過傳統焙火的烏龍茶; 但是, "老"烏龍茶, 或說烏龍茶陳放之後, 大陸的就不及台灣的 -- 這主要是說經傳統焙火的烏龍茶類, 不包括那些以新鮮和揚香為特色的高山烏龍茶. 凍頂烏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凍頂從嚴格意義上講, 應當不屬於高山茶類! 這也是為什麼它的乾茶不像多數高山茶那樣呈球狀, 而是條索形. 但是近年來, 大陸(也許是受台灣茶客影響?)也開始流行輕焙火烏龍茶(這一點我從近兩年所得到的鐵觀音幾乎都是輕焙火得到認同). 在大陸, 很少有人會問津老烏龍茶. 勞倫斯述及他在北京馬連道遍尋老烏龍茶不得, 得到的所謂老烏龍也都喝著沒勁道. -- 當然這很可能代表的是香港茶客的烏龍茶意識[山人批注]

在這當口, 山人向勞倫斯咨詢了一個一直不得其解的問題. 正好最近法友Louisa也饋贈山人不少台灣烏龍茶, 包括高山茶類和兩款老烏龍茶. 其一為民國八十年(1991)冬南投凍頂烏龍比賽獲優良獎的--上次在高岸茶會時誤為07年茶. 另一為不知年份產地的老烏龍茶(但可推斷時間沒有那款比賽茶久). 前者一直表現甚佳, 無可挑剔. 但在沏泡後者時山人常感覺茶湯有一種難以形容的"掛舌"或"臘質"感, 懷疑是與存儲過程中氧化過度所致? 我試泡了這種茶給勞倫斯, 但他嚐後認為沒有多大問題.

見山人對"濕倉凍頂"現顰蹙相, 勞倫斯打馬收兵, 問道: "還想喝什麼茶?" 山人沉吟片刻, 卻也想不出什麼特別的來, 剛才見他櫃子林林總總裡藏了不少茶, 就說: "有什麼怪茶拿來試試!" --- 勞倫斯轉身進了屋子.
欲知後事如何?
且聽下回分解!

下回提要: 普洱茶定義大爭論

Tuesday, May 20, 2008

Truth in Absurdity 波後餘思之二: 荒誕的大實話

--- Intially posted on my Sina Blog 覺香山居 ---

5.12震波洶湧之後, 四萬餘生命被奪去之後, 我們終於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 -- 當然是經由可信的媒體 -- 那就是:
大地震挽救了中國, 為中國人爭回了面子; 地震本來是壞事, 可到了咱們這兒就是壞事成了好事. 所以說, 歸根結底, 地震真是個大好事啊! 你不信? 請看新華網上刊載的最具代表性的

先驅評論: 中國表現讓西方"無話可說"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05/20/content_8211532.htm

--- 特別請注意無話可說是加了引號的...

從裡面摘幾段讀讀就全明白了. 【注: 『』中均引自原文】此文起首頗為有力度:

『几十年后回头来看此次地震灾难,它在推动中国国际形象改善,以及促使自身现代民族国家的成熟上,将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 我們真想問一句: 您看是不是再來兩回大地震咱們中華民族的形象就完全成熟了? 咱中國的國際形象就完全改善了? 對吧? 可是還要再等"幾十年"啊, 冤!

『中国发生“5·12”汶川大地震之后,西方媒体给予了大量积极正面的报道。一直以来认为“中国媒体不可信”的西方媒体,比如CNN、BBC等,在此次地震报道中都大量使用了中国媒体的电视画面和文字报道,这十分少见。』
--- 中國媒體不可信這幾個字竟然是加了引號的, 要不然, 我們真會以為這是實話呢! CNN BBC等西方媒體都"大量"使用了中國媒體的電視畫面和文字報導, 這十分少見 -- 是啊, 不用這些用什麼呢(在"不能第一时间进入现场"的情況下 -- 引文見下)? 喂! 你, 是想說中國媒體的電視畫面和文字報導不可信, 所以被用了才是少見的嗎???

『与之前报道西藏“3·14事件”、“奥运圣火传递”相比,西方媒体报道的态度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即使有少量负面报道和批评声音,但这些已经让西方读者觉得不那么可信了。西方民众、媒体评论人,总体上都正面评价中国政府组织的抗震救灾,以及赞扬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表现出来的勇气。』
--- "180度"的大轉彎啊!

『西方媒体态度的大转变,也让一些国人感到惊喜:西方媒体似乎一夜间变得友善起来。』
--- "驚喜"? 心驚肉跳! 才"一夜之間"啊 --- 再來點厲害的還不得轉360度啊? 暈!

『以笔者看来,西方媒体态度的变化,跟中国本身的危机处理方式有很大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国改变了自己之后才改变了西方媒体。西藏发生“3·14”打砸抢烧事件,其实质是中国政府采取行动维护法律秩序,这是正当的,是任何一个政府都会这么做的,但是在危机处理上却存在一些缺憾。透明度不够,西方媒体自身不能第一时间进入现场,而它们又认为从中国媒体上取得的信息“不可靠”,这样就促使它们制造新闻、编造故事。』
--- 親愛的"筆者", 您真體貼! --- 其实质是中国政府采取行动维护法律秩序,这是正当的,是任何一个政府都会这么做的,但是在危机处理上却存在一些缺憾。透明度不够,西方媒体自身不能第一时间进入现场,而它们又认为从中国媒体上取得的信息“不可靠”,这样就促使它们制造新闻、编造故事! 哦, 原來如此. I gotcha. 老外們, 你們都沒錯兒, 你們也是沒辦法嘛!

『在西方人的传统语境中,中国跟缅甸同是所谓的“威权主义国家”。但这一次,西方舆论也在思考,同是“威权主义国家”,但在救灾中的表现为何却截然不同?进而,美国是所谓的典型的“民主国家”,但它却在几年前的卡特里娜飓风救灾中为何表现得如此糟糕?』
--- "西方輿論也在思考"哎, 那麼"進而..."又是誰的思考呢? 您可真能把握西方輿論的脈搏啊. 沒號錯手吧?

『因此,很多西方媒体和学者在惊叹中国救灾能力和效率的同时,也在开始反思:评判一种制度的好坏,是不是只有“民主”和“威权”这两个标签式的概念?所谓“民主”的国家如果不能为老百姓服务,或者没有能力为老百姓服务,那么这个政府也会失去基础。』
--- 哪個政府? 西方某個還是....?

『正是中国在地震灾难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关爱,符合西方媒体的价值判断,西方媒体才有了如此之多的对华正面报道。也就是说,西方媒体还是有其道德底线的,这就是尊重“人道救助”或者“人道干预”,不管是虚伪与否。』
--- 您是想說: 中國只在地震中才表現出對人的尊重, 對生命的關愛? 只有這樣做了, 才符合西方媒体的价值判断, 西方媒体才有了如此之多的对华正面报道?? -- 嗯, 看來震得還不夠, 要不怎麼還敢"有少量负面报道和批评声音"呢?! 西方媒体还是有其道德底线的,这就是尊重“人道救助”或者“人道干预”,不管是虚伪与否。您說得再明白不過了!
--- 嗚呼! 我們讀不下去了, 因為不是會被氣死就是會發瘋 要不就是發呆! 眼睛合不上.

不僅僅死人會不暝目, 活人也會啊!

那些大地震中喪生的靈魂, 你們安息吧! 你們給中國掙回了面子, 祖國為你們自豪!

Wednesday, May 14, 2008

Prayers for the sake of victims in the 5-12 Earthquake in China


To see an animation of quakes on MSN World News.

Following the advices given by Lama Zopa Rinpoche in his Letter From Lama Zopa Rinpoche Regarding the Disasters of the Elements, the following Dharma practices and prayers will be done at the Mt Awakening Aroman.
  • Tea offering to the merit field (which includes all the Three Jewels [Buddha, Dharma, Sangha], mind-seal deities, bodhisattvas, arhats, dakas, dakinis, and protectors who are beyond samsara.)
  • Offer tea to the eight worldly ones (de gye), especially, the eight groups of worldly devas, who are closely connected to the elements and who create the wind, water, earth, and fire and the violence and disasters that are created by these elements that are so destructive.
  • Recite Kshitigarbha mantra.
  • Medicine Buddha puja and mantra.
  • Take the 24-hour eight Mahayana precepts.

Highbanks, High Teas, High Friends

5月10日(農曆四月初六), 北美中西部持續一週的春雨天氣此日放晴一天(第二天, 復雨) -- 真是天公作美! 因為早就約下了在博客上結識的茶友勞倫斯(Lawrence)來哥城, 作為特邀佳賓參加我們在城北高岸自然公園(Highbanks Metro Park)的茶會. 天氣預報網站說週六將會是個晴天, 於是日子就定在了這天, 可還是一直擔心著, 並已做好如果下雨茶會就改就在山居舉行的準備--- 週六一早, 看到藍天白雲的晴朗天氣, 幾日以來對天氣的擔心煙消雲散.


從茶會小屋前望草地, 樹林和藍天白雲 【注】 攝影: Tianyao, Mei, Qing; 剪輯: 山人(下同)

茶會的地點是精心選定的. 冬天來這裡採雪的時候就看中這個地方: 偏離散策主道的一條小徑, 引向小溪上的一座木橋, 過了橋, 一間隱蔽在樹叢中的, 有壁爐, 三面牆兩面有窗, 一面開放的小棚屋便出現在眼前. 屋子開放的一邊面對一片開闊的草地 -- 有收有放, 傍水依林的環境形成理想的戶外茶會場所.

【來賓簡介】
  • 特邀佳賓一人: 勞倫斯(Lawrence), 博客A Tea Addict's Journal(《茶癮君子》)博主.

  • 台灣茶友四人: Ya-li, Jeff, Zhuang-ying, Hsiao-feng

  • 北京及廣州等大陸茶友七人: Mei & Dong, Tianyao, Wei, Qing, Miao & Jie

  • 茶會組織者: 山人
    (共13人)


【茶會程序】

本次茶會以烏龍茶為主打!
  • 山人拋磚引玉, 試泡台灣茶友Fang-ying帶來的台灣普通輕焙火烏龍.

  • 勞倫斯展示用日本鐵壺煮水沏泡一款20年香港老烏龍.

  • 山人與台灣茶友吳君Ya-li同時沏泡兩款台灣高山茶: (紅塵甘露贈)台灣06年凍頂烏龍比賽茶和Ya-li的07年阿里山1200公尺高山茶 -- 烏龍鬥烏龍!

一. 入重從輕



一泡輕焙火烏龍茶拉開茶會序幕 (操壺者山人, 近旁觀者勞倫斯). 此茶突顯台灣大眾化烏龍茶強調健康休閒的品味, 湯色亮麗, 香揚, 易泡. 葉底單薄輕脆--台地茶園茶特徵.

二. 茶人現本色 重手伏老龍


勞倫斯的「清光」款日本生鐵壺. 下面是一架老舊酒精燈--保持水溫. 水是先在煤氣爐上燒開的.


勞倫斯溫壺, 山人觀看.


鐵壺煮水泡老茶 -- 韻味深長!


勞倫斯的八棱砂壺, 穩坐在山人用墨西哥薄餅盒改造設計的茶海上!





20年老烏龍湯色.





13人的茶! 勞倫斯的砂壺容量約為200毫升, 需要兩壺才能夠分(茶葉泡漲).



--- 此款20年老烏龍異常耐泡! 至20泡湯色滋味不減. 山人品之, 其有特殊陳香, 濃而不釅, 香而不揚, 氤氳婉轉, 喉韻綿長 -- 據勞倫斯說, 他發現用此日本生鐵壺燒水沏泡, 增加了喉韻. 觀察葉底, 雖陳化老茶, 但葉仍舒展, 有彈性, 深褐色(近咖啡色) -- 由此可見, 老烏龍與老普洱茶為完全不同的陳化形態. 此中詳細, 尚需進一步研究. 山人憶飲此茶之意境曰:



若於月下松間, 細聽石上流水.... 宛見古屋壁上煙霞璨動, 野鶴化而飛去....





勞倫斯用茶針清理壺嘴 -- 山人曾向茶友介紹過壺流為單孔的傳統砂壺以及茶針的用途. 今天學生們終於見到了實物演示!



三. 烏龍相爭 -- 茶人相宜







上: 06凍頂比賽茶 下: 07海拔1200公尺高山茶.



此兩款雖同為台灣高山茶類, 但品性截然不同. 前者乾茶呈條索狀, 乾燥緊密, 色澤暗綠泛灰(焙火較重), 近無梗; 後者乾茶呈球狀, 色澤墨綠帶青氣(焙火較輕), 現梗. 沖泡後, 前者出焙火香, 口感調伏, 無生茶氣; 後者口味雖較本會第一壺之普通台灣烏龍為豐富, 但茶性相似, 仍以揚香清新為特色. 葉底明顯厚壯, 突顯高海拔茶葉生長特質.







借鐵壺, 鬥山茶





分享的樂趣(茶: 凍頂比賽茶)





Ya-li說: 選哪個壺呢? 小壺說: 用我! 大壺說: 哼, 你肚量太小!





1200公尺的綠與香! Ya-li的茶 -- 還是用了她的台灣紫泥壺.



【茶會插曲】

茶會進行中, 一些茶友到屋外享受春光, 突然發現一隻河狸(beaver), 搖頭擺尾從樹叢中走出來...





可大家正要接近給它拍照時, 害羞的河狸轉身就走, 只留下個肥肥尾巴背影讓你拍!





【茶會終曲】

盛宴難為久
曲盡席成空
茶人兩相望
洗杯映斜陽



左上: 勞倫斯左腿! 右上: 山人右腿!



期待下次的相聚, 有緣, 有茶, 或風和日麗, 或風雨飄搖....



本文攝影: Tianyao, Mei, Qing; 剪輯: 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