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February 12, 2008

【轉載】經典普洱--口感

以下轉載自經典普洱

經典普洱名詞釋義 / 石昆牧

口感

(一)

茶性
--專指茶湯入口後,口感的刺激性。包括香型與苦澀度,以強弱形容。

茶質
--專指茶湯入口後,湯質飽滿度、滑度、甜度、回甘、韵底,以及耐泡程度。以厚薄、重淡之分。

香氣
--鮮葉因殺青、揉拈、乾燥等製程產生香氣,主要由游離型兒茶素所產生。口腔對于香氣的感覺,上顎、舌面舌下、兩頰、咽喉間都可能感受到,依產區與制程差异,會有不同香氣與感應位置。尤以吞咽間之香氣,且能有層次變化是為上品。然,普洱茶應避免上顎前端有高溫烘乾之甜香味,以及任何雜味。

苦澀
--茶葉的苦多由內涵物中的茶鹼產生,澀感則由脂型兒茶素所導致。一般來說,苦澀度與茶質茶性強烈厚重與否相關。然苦化甘、澀轉甜的轉化速度,代表茶種的適用性與製作成敗。苦不化甘、澀不轉甜,則可能與茶種特性及製程不當有關。

青味(菁味)
--殺青溫度不足,鍋內溫低於攝氏180度(鍋外溫度攝氏230度以下),或是殺青時間不足所引起。

甘韻甜質
--甘與甜,是令品茶者最回味的部分。若品茶完後三至五分鐘內,仍有喉頭與兩頰的回韵甘甜,是為佳品。

層次感
--層,重重疊疊;次,先後順序。層次分二類:一是口中的香氣與甘韵的轉變,香氣如何從舌面與上顎間的轉換,甘韵如何從舌面、二頰,以及咽喉間的轉換。第二種是每一泡茶湯香氣口感的縱向轉變。層次感通常容易出現在拼配茶與優質純料茶菁。

煙燻味
--少數民族傳統製程中,揉茶後、毛茶乾燥期間陰雨或是夜間無日照時,會以炭火低溫熏乾,木炭烟熏味由此而來。

煙焦味
--普洱茶產量异于一般茶品,一種茶品動輒數千公斤,甚至數萬公斤。在鮮葉殺青過程,無論溫度是180度左右或是210度以上,因為滾筒殺青時,數量通常很大、較少整理殺青滾筒,所以很容易產生內附茶葉焦炭現象。而在風篩分級時,這些茶葉焦炭的黑色顆粒多以掉落,且國營廠時常會使用非當年度的茶菁,在經過儲存搬運過程,這些顆粒也會減少,焦炭味也會降低。最後毛茶與成品乾燥使用烘乾,因為抖動與高溫的影響,焦炭味與黑色顆粒就會消失殆盡。

【討論】

小刀: 我有几片料不错的茶,可惜有轻微的烟熏味,还值得继续存放吗??
石: 煙燻味不一定不好 只要您能接受 後期陳化 有時煙燻味會有關鍵性的作用

有問: 自然陰乾是通風太過嗎
石: 是.

有問: 通風過大是否容易出現油耗味?
石: 是.

有問: 何為油耗味?
石: 脂肪的氧化味道 比如 餅乾、豆類等食品開封後許久未食用的味道

(二)

樟香
--坊間稱香港倉儲茶品,靑壯葉生茶在ㄧ定時間的高溫高濕儲存與退倉後,茶湯所產生的特有香氣;若茶品年份較短入倉較輕則為靑樟香,若年份較老倉儲較輕稱之野樟香,若為三十年以上老茶入倉較輕則稱之淡樟香。

蘭香
--同樟香形成原因,坊間稱稍有年份、入倉較重的生茶品,茶品受溫溼度影較大,湯色相對較深、葉底色澤亦深但柔軟不黑硬。

蔘樟香
--靑壯葉熟茶置入高度濕倉環境,剛出倉時茶菁特有類似樟樹參香混合香氣。

棗香
--老葉或級外茶經過輕度渥堆、輕度濕倉處裏後,在沒有入倉或很輕的倉儲下茶菁茶湯所產生類似紅棗乾香氣,在某些特殊茶區容易出現。

龍眼味(桂圓味)
--早期八零年代至九零年代中期,青壯葉輕發酵渥堆茶品,如早期7562、7563、8592、鳳凰熟沱、臨滄熟沱等等,在沒有入倉的情況下,茶菁味道類似龍眼乾的味道。

荷香
--特級或細嫩芽熟散茶經過輕發酵渥堆、輕度溼倉處裡,茶菁所產生類似乾燥荷葉香氣。

蔘香
--基本上為茶葉木質化香氣,以陳年老熟茶居多。靑壯葉茶品經過高度溼倉,或是輕中度溼倉經過長時間退倉後,茶湯口感產生類似人蔘香氣,尤其冷湯更為接近。

【討論】

有問: 樟香就是那种樟脑球味吧?
石: 不 是典型香港倉儲的味道 與樟腦或樟樹一點關連也沒有 只是形容詞!
石: 以我的理解 倉味加水味!
小刀: 类似霉味?
石: 不應該說是霉味 容易誤解

(三)

木質化
--茶葉經過高溫、高濕、不通風環境儲存,茶葉內含物質多為破壞或氧化殆盡後,茶品浸出物質,只剩高比例的水溶性纖維質,稱之「茶葉木質化」。

鎖喉
--品茶過後,咽喉間有過于乾燥、吞咽困難、緊縮發癢等不快感。普洱茶鎖喉口感主因有四,導致的鎖喉感覺各有差异。
  1. 倉儲環境問題 高溫高濕亦或不通風環境都可能導致鎖喉。亦或者茶品沒有包裝與容器,放置于空氣中,快速氧化出現油耗味時,也會出現鎖喉現象。

  2. 製程高溫乾燥 成品高溫乾燥,或是刻意焙火加溫也會導致鎖喉。

  3. 成品日曬乾燥 成品單餅直接日曬乾燥,亦或者未完全乾燥前包裝整筒乾燥,都會引起鎖喉症狀。

  4. 不當拼配 因拼配茶區所導致茶質衝突,亦會導致鎖喉感。此種狀况較為少見,只發生在新製生茶,待陳化數年後鎖喉感會消失。
收斂感
--品茶後,舌面與口腔四周出現緊綳感、高度苦澀感。此通常與製程或茶質有直接關聯,為茶鹼與脂型兒茶素大量溶出有關。此現象不代表茶質優劣。

(四)

湯氳
--「氳」音「ㄩㄣ」「yūn」,意指「天地間和合而盈盛的氣」。筆者形容茶湯上所產生如薄霧般的氣體為「湯氳」。茶湯內有一些脂溶性物質,如脂肪酸(fatty acid)、類胡蘿蔔素(caroteanoids),以及一些揮發性香氣成分,這類浸出物質比重較輕,漂浮與湯面之上。因湯面為脂溶性物質為主,若導致茶湯上下溫差大時,在湯面上就容易產生湯氳。湯氳的多寡與茶質有間接關聯,但不見得完全正面相關。

影響「湯氳」的因素:
  1. 茶湯浸出物中,脂溶性物質的多寡。

  2. 湯色越深,容易對比產生,較易被發現。

  3. 沖泡時湯水溫度越高,瞬間浸出物質較多,越容易產生。

  4. 氣溫較低、氣壓偏低時,也較容易產生。

  5. 盛湯的容器,也會稍有影響。
茶菁外型
  • 細嫩:一心一葉之芽毫為主,條索完整細長。

  • 緊結:ㄧ心二葉為主,條索圓緊而長。

  • 粗壯:靑壯葉為主,芽毫較少、芽葉長而較不結實。

  • 片葉:靑壯葉破碎後的片葉。

  • 黃片:病老葉為主,為所謂蟾蜍皮多數來源。亦有較薄身之嫩葉揉不成條,看似黃片。

  • 枝:葉與葉之間的茶樹枝,以細枝居多。

  • 梗:枝與葉片之間的茶梗,因季節、品種不同,有軟、硬梗之分。

  • 末:茶葉被壓碎的粉末。
緊壓外型
  • 工整:餠圓、磚正、沱潤、緊美。

  • 鬆散:因壓力不足或茶菁製作不當,導致外形空散、粗糙。

  • 形變:因使用模具不當或經驗不足,緊壓茶品未達該有美形。

  • 黏糊:蒸壓時間過久或是蒸壓溫度過高所導致,茶菁條索沾粘模糊、不分明。
(五)

茶菁色澤
  • 墨綠:臺地野放優質茶常有的顏色,深綠色泛黑而均勻,陳化後轉油光黑亮。

  • 翠綠:優質茶園茶色澤,翠玉帶油光。

  • 青綠:常見於殺青溫度過高茶菁,青中帶綠、無光澤。

  • 黃綠:常見于葉質較薄的臺地茶,或是因殺青溫度不高的、稍有發酵度的栽培野生茶。
  • 灰紅:常見于新製生茶日曬乾造茶品,茶菁微紅、無光擇、有日曬油耗味。

湯色
  • 淺綠:完全高溫製程的綠茶湯色。

  • 碧綠:常見於高溫殺青、高溫乾燥茶品,幾乎完全沒有發酵的狀況下,呈現翠綠湯色,與綠茶類似。

  • 黃綠:黃中帶綠,新製普洱生茶常有的正常湯色。

  • 綠黃:綠中帶黃,其他製程正常下,可能與殺青溫度偏高,亦或乾燥溫度偏高有關。

  • 金黃:野生茶最優質湯色的表現,清澈透亮,有如黃金色澤。

  • 黃紅:黃中帶紅,稍有年份或是輕發酵製程新茶品,亦有可能與儲存環境溫濕度偏高有關,必須配合觀察
  • 湯色清亮度與葉底。

  • 紅黃:紅中帶黃,稍有年份或是輕發酵製程新茶品,亦有可能與儲存環境溫濕度偏高有關,必須配合觀察
  • 湯色清亮度與葉底。

  • 暗紅:紅而不清亮,新製輕發酵渥堆熟茶,或是溼倉生茶品湯色。

  • 紅黑:紅中偏黑、不清亮,新製高發酵渥堆熟茶湯色,或是溼倉嚴重、生茶品熟化之茶品湯色。

  • 暗黑:黑而不清亮、有漂浮物,通常因渥堆時間過長或溫度過高、茶菁碳化有關。

  • 琥珀:有如琥珀透亮飽滿,湯常出現在乾淨有年份生茶。

  • 酒紅:稍有年份的乾倉熟茶,或是入倉老茶,較琥珀色偏暗紅顏色透亮但較不飽滿。

  • 凝乳(冷後渾cream down):茶湯冷却後,出現淺褐色乳狀渾湯現象,普洱茶中進行冷發酵的優質茶品容易出現。

  • 清亮:湯色清澈,泛飽滿油光。

  • 昏暗:湯色不清亮,但無懸浮物,通常與新製茶水分含量比例高有關。

  • 混濁:有懸浮物或雜質,通常與揉拈過度,或是毛茶火烤乾燥有關。
葉底
  • 柔韌:柔軟有彈性,一般為生茶葉底特徵。

  • 乾硬:多為紅褐色,較無彈性。一般為輕發酵熟茶與濕倉生茶之葉底特徵。

  • 黑硬:重發酵熟茶或是嚴重入倉生茶葉底,色黑無彈性,碳化象徵。

  • 糜爛:手指壓揉即成糜糊狀。熟茶潮水不當、生茶發酵不當、雨水茶等等都有可能發生。
(六)

白霜
--茶葉表面白色衍生物質的通稱,包含因為濕氣導致茶葉角質層白化、脫落,以及部份黴菌殘留物。

倉味
--專指茶品經過人工快速陳化倉儲,如廣東、廣西、香港特殊倉儲後,茶品吸附倉儲特有氣味所產生的綜合性味道。香港老茶倉因儲存茶品時間較長,倉儲特有陳味與茶蟲,此為辨識香港茶倉的方式之ㄧ。

醒茶
--在普洱茶有三個涵意:
  1. 入倉茶品飲之前需要置放於通風處,使之倉味減輕、口感較佳。

  2. 緊壓茶品解塊儲存于紫砂瓮中,藉以提升香氣與增加口感細膩度。

  3. 沖泡清洗茶時,順道以沸水將緊壓部份鬆散,洗茶之茶湯不喝,亦稱溫潤泡。
鬥茶
--『鬥茶』,在民間流傳已久,切確年代筆者尚無考證,只瞭解于宋朝時期即流行「鬥茶」,評比茶葉的色澤、香氣、口感。在此,僅將此法用於檢測二種茶質優劣與倉味。
--二種茶在相同客觀條件下,使用相同茶具、相同的水沖泡水、相同置茶量相同水溫、相同沖泡時間、相同泡數、相同杯子等等,二種茶交替喝,如果出現其中一泡茶的滋味出現大變化,比如滋味變淡、出現雜味、苦澀味增加...等等則此泡茶質相較劣於一泡茶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